2024年亳州市生产总值2521.6亿元,居全省第七位,较上年前移1个位次。
“作为亳州人,我骄傲!”“亳州发展真快”但更多的声音是,“没想到”“真不敢相信”……
是的,如果把时间倒至2000年,谁也不敢说、更不敢信,亳州能够跑进全省前七位。至少,不敢相信亳州这么快就跑进全省前七位。
彼时,地级亳州市刚刚成立。这个偏居于安徽西北、以中药材和古井贡酒闻名、全省最年轻的地级市,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财政收入,都处在全省并长期处在全省的“锅底”。
2014年,亳州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2020年,亳州经济总量升至全省第九;2022年,亳州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进入全省前八,2024进入全省前七……
这是亳州充分的发挥多重国家发展的策略叠加优势,落实省委皖北振兴部署,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干的结果;这是亳州全方面实施“六一战略”,聚力建设“4+6”产业集群的结果;这是亳州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苦干实干拼命干,努力实现“皖北走前列、全省靠前站、全国有位置”的结果。
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亳州,将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拼“亳”向上,渐入“新”佳境!
不甘落后的亳州人怀揣梦想,奋起直追,一路拼搏,逐渐摆脱了全省“锅底”的位置。到2020年,亳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806.01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九位。
2021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市第五次党代会上,市委确立了“六一战略”目标定位。
近年来,亳州市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抓好每一天,使劲往前赶,苦干实干、奋勇争先,全方面实施“六一战略”,奋力推动全市经济总量在全国全省往前赶、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争先进位。
2022年,亳州市全年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了2000亿元大关,首次进入全省前八位。“十三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居全省第1位。我市2024年经济总量历史性地进入了全省前七。
中医药产业是亳州市的首位度产业。近年来,亳州举全市之力全力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全国中医药产业高地、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桥头堡”,已形成集种子种苗组培繁育、中药材种植、医药制造、贸易流通、健康养生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2024年全市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2102.6亿元、增长11.9%。
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富有成效。去年以来,亳州发挥沪苏浙招商工作组先锋队作用,密切联系、高频对接,先后与海亮集团、上海医药集团、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等一批有名的公司、院校达成投资意向。2024年全市新落地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4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3个,50亿元以上项目6个。全市招引沪苏浙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65个,总投资689亿元。
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推进有力,全市累计建设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7家,安徽销往沪苏浙的农产品和加工品,1/5是“亳州牌”。农业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增至650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998.7亿元、居全省第1位。粮食总产104亿斤、实现“二十一连丰”。
华夏酒城“名片”更加靓丽,亳州现有白酒生产企业159家,占全省三分之一。古井集团白酒产值达256.8亿元,“古井贡”品牌价值居全省酒企第1位、中国白酒行业第5位。
文化旅游强市建设成绩斐然,亳州获评“中国康养旅游城市”“美丽中国·最佳全域旅游休闲目的地”等荣誉,2024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3770万人次、总收入323亿元,分别增长6%、10.3%。
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成效明显,亳州坚持向内提升城市能级、向外促进区域相互连通,新增6个连接河南省鹿邑、郸城、夏邑等地的省际快速通道建设项目。2024年,市中心城区和三县县城开发边界分别增加24、86.9平方公里。
“六一战略”的全面实施,有力推动了亳州多项工作“皖北走前列、全省靠前站、全国有位置”。2024年GDP增速快于全国、全省,领跑皖北,分别快于全国、全省1.1个、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皖北六市第1位;连续8年获全省脱贫攻坚和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好”的等次、全省唯一市,连续3年获省对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等次;季度投资“赛马”连续2年获省政府激励,为皖北唯一市。中医药工作全省考评“九连冠”;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邮政快递枢纽承载城市、国家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城市,成功举办2024药博会,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与影响力大幅提升。
在安徽九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对中成药产品做包装。(陈显锋 摄)
近年来,亳州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聚力建设“4+6”产业集群,做强现代中医药、白酒及保健酒、高端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等四大传统支柱产业,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轻纺服饰、新一代信息技术等6个特色产业,高水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走进古井集团智能园酿造工厂酿酒车间,但闻机器声,不见人语响。在这里,主角已由酿酒工人变成了各种高端生产设备。机械手臂、大型输送机、摘酒装置以及智能传感器纷纷大显身手,在“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精准调控下,高效协同完成从酿造、灌装到装盒、装箱的每一个生产环节。
在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工人们围着锅炉上下翻炒的情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全封闭的自动化炒药机,从上料到下料,不到两分钟就完成了炒制。变化的不单单是省时省力,还有更稳定可控的品质。
这几年,亳州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中医药及大健康、白酒及保健酒、绿色食品和文化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公司已全部启动数字化转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212.1%,居全省第3位。
总投资15亿元的奇瑞mini卡全球基地项目全面启动;总投资10亿元的酷哇亳州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正式投产;总投资6.2亿元的亳芜园区新能源汽车零配件产业园项目联合厂房机电安装工程完成50%;总投资5亿元的昶威年产200万件汽车轻量化零部件及5G滤波器项目3栋厂房已竣工并投产……
去年以来,亳州着力打造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联动区,全市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布局逐步优化,集群效应进一步彰显。全市现有江淮安驰、奇瑞新能源、吉利远程、酷哇科技整车(含专用车)生产企业4家,零部件企业31家,后市场企业107家,2024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87.2亿元、增长32%。
近年来,亳州持续壮大新兴起的产业,聚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轻纺服饰、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起的产业,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新”促兴,推动新兴起的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2024年,亳州六大新兴起的产业产值786.9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46.8%。
未来已来,亳州提前布局未来产业,编制《亳州市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聚焦生命健康、先进材料、低碳能源、空天信息四大重点赛道,以及通用智能、先进装备制造等前沿领域,梯次布局“4+N”未来产业体系,多方向、多路径开展技术攻关,培育一批未来产业新增长点。
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起的产业,都在向“新”而行,向“质”发力,将为亳州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蒙城经开区内一家汽车生产企业总装车间,工人正在流水线上装配汽车。(胡卫国 摄)
作为后发地区,想要争先进位,就要有“亮剑”精神,就要敢于“跳起来摘桃子”。
近年来,亳州市把各项工作放到全国、全省一流坐标系中去衡量,学习借鉴先发地区成功经验、先进做法,勇于与最快者比速度、与最强者比水平,努力推动各项工作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转变,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改革创新等项工作开始领跑全省。
不久前举行的中国改革(2024)年会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地方实践高层研讨会,发布了“中国改革2024年度案例”,亳州市有3个案例“上榜”。同一年度,3个案例同时入选全国改革案例,为亳州市首次、全省唯一!
近年来,亳州用足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为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蓄势赋能。2024年,亳州市完成改革任务95项,落实改革举措200余项,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强劲、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没有进行有关的申报,也没有提交相关的手续,通过‘免申即享’平台,将近1000万元的奖补资金就进了单位账户。”在位于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的巴菲巴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说起“免申即享”的便捷,总经理黄琳连连点赞。
以深化改革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亳州市先后推出了“免申即享”、税信通、“无感互认”、分幢、一键申报、“码”上溯源、“高效办成一件事”、政企面对面解难题机制等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创新举措,受到了企业的广泛赞誉。
亳州市改革做法已连续7年获评全国年度改革典型案例;获评全国“新时代10年地方改革与发展深层次地融合特别案例”。基层消防安全治理体系、“满薪满益”和谐劳动关系品牌建设、为企服务“六找一接”、中药饮片监管“码”上溯源等9项改革举措在全国、全省推广。“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成效明显、创造典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表彰激励。
日前,在亳州市永刚饮片厂有限公司包装车间内,工人们正熟练地用手机对刚刚从生产线上下线的白芍饮片包装进行一一赋码。“工人用手机将这些追溯码一一激活,扫码就能查看到与该饮片相关联的各类信息,这些饮片相当于有了‘身份证’,方便上市后客户进行扫码追溯。”亳州市永刚饮片厂有限公司生产部副经理王卫新介绍。
亳州市创新建设的中药饮片信息化追溯系统,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中药饮片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质量可控、责任可究,已覆盖全省80%、全国10%的饮片生产企业,入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4年药品智慧监管典型案例”,为全省唯一。
多年来,亳州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持续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聚力推进创新主体培育、高能级平台建设、“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一直在优化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亳州市研发投入增长19.1%、居全省第2位,其中,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5.5%、居全省第1位。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214家,增速居全省第2位。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实现近三年零的突破,增速居全省第1位。获得省科技计划项目资金支持2180万元,创“十二五”以来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全市新增技能人才2.96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97%,其中高技能人才1.15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230%。
改革浪潮风起云涌,科学技术创新动能澎湃,引领着亳州在高水平发展之路上大步向前。
在安徽翰联色纺股份有限公司,纺织工人在生产车间里赶制订单。(刘勤利 摄)
高质量完成50项民生实事,民生支出35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4%;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2%,增速分别居全省第1、第2位;城镇新增就业3.7万人;完成2.5万套保交楼、保交房年度任务……2024年,亳州市交出了一份百姓可感可及的民生“高分答卷”。
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近年来,亳州市矢志不渝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站稳人民立场,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努力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真没想到,我就在家扫一下码,填写了个人隐私信息,不用出门,动动手指就找到了工作。”市民段倩倩高兴地说。亳州市通过数字赋能、实地摸排,搭建“三公里”就业圈信息平台,实现岗位需求“一点发布、全市共享”和就业需求“一点填写、精准送岗”。平台已累计入驻企业1.59万家,现有在招岗位1.29万个,登记注册19.2万人,促成就业1.18万人。
亳州市把群众就业增收抓在手上,全方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力抓好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持续开展“亳州老乡,请您回家”和助力青年学子创业活动,促进“家门口”就业提质扩量。2024年,亳州市城镇新增就业3.7万人。
亳州三十五中和亳州三十七中正在加快建设,预计2025年9月正式交付使用。这标志着市区将再添两所公办学校,可提供近6000个学位。近年来,亳州市全力推进义务教育扩容建设,一直在优化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布局。2024年,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5所,新增学位4.1万个,进一步推进了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日趋合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扩大。
亳州市把群众急难愁盼记在心上,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认真谋划好民生实事和民生工程建设项目,下大力气解决教育、医疗、住房、“一老一小”等民生工作,常态化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整治,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将群众“小百分比”的急难愁盼办到“百分之百”。
同时,亳州市把群众安全保障扛在肩上,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强化煤矿危化、城镇燃气、交通运输、食品药品、烟花爆竹等领域专项治理,严防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好“六尺巷工作法”,深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做实市县乡干部公布手机号码“后半篇文章”,严防发生严重暴力和恶性刑事案件,守护好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春天,一个新的开始。亳州正以苦干实干为笔,在高水平发展之路上,奋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亳州市委宣传部)
2024年亳州市生产总值2521.6亿元,居全省第七位,较上年前移1个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