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工业与信息化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来自全国工信系统的292个先进集体、373名劳动模范和91名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其中,重庆三磊玻纤股份有限公司拉丝车间主任童伟明位列其中。
看得见的成功背后,是看不见的努力。二十年时间,童伟明从工艺员成长为车间管理的中流砥柱,成为玻纤领域的“攻坚手”,这背后经历了怎样的“极限挑战”?近日,记者正常采访了他。
2016年7月,童伟明带着在中国巨石集团积累的十多年丰富生产与管理经验,正式加入重庆三磊玻纤股份有限公司。当时的三磊玻纤,办公条件简陋,后勤保障困难。
当童伟明站在黔江正阳工业园区的一片荒山坡前时,眼前仅有租用的联建房和几台旧设备。作为三磊玻纤从中国巨石集团引入的核心人才,他面临的不仅是技术难题——如何在简陋条件下完成年产8.5万吨生产线的建设,更是对玻纤产业“黔江模式”的探索。
从厂房布局的精心规划到工艺线路的巧妙排布,从设备的严格选型到人员的细致招聘,从岗位技能的全面培训到设备的安装调试……初到黔江,童伟明便全身心投入工作,带领团队与时间赛跑,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严格把关。
经过一年多的日夜奋战,年产8.5万吨的大型玻璃纤维生产线天后便实现达产达标,创造了玻纤行业内罕见的建设速度,为三磊玻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针对管理难题,童伟明潜心钻研,建立完善了包括《拉丝车间绩效考核办法》《拉丝车间工艺纪律制度》等在内的30余项管理制度,涵盖生产、质量、人员管理等多个角度,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童伟明还格外的重视用户质量信息反馈,积极收集磊嘉公司、百通公司等重点用户的意见和建议,持续改良产品质量和生产的基本工艺,使产品优等品率从90%提高到96%,产品质量在业内名列前茅。
在拉丝车间技术攻关室,放着一块特殊金属板,那是童伟明带领团队研发的“单底漏板”。这块金属板,藏着玻纤行业降本增效的“密码”。
拉丝车间是全公司成本占比最大的部门,作为拉丝车间的第一负责人,童伟明深刻认识到在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加强技术创新对企业的极端重要性。他带领团队集思广益、刻苦钻研,首先从玻纤生产耗用最大的电耗入手,通过与主要设备加工单位沟通,对漏板规格进行重新设计与改进,将之前的双底漏板改用单底漏板。
改造后,每块漏板减少了1kg贵金属用量,252台炉位累计节约250kg铂金铑合金,设备采购成本直降5000万元。更关键的是,电力能耗每小时下降了3度,年节约电费超过300万元。
2022年,这项技术助力公司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3年,公司又获评重庆市绿色工厂、数字化车间。同行来参观时,童伟明指着漏板说:“这里每省一克金属,车间就多一分竞争力。”
“童伟明是典型的‘实干派+技术派’复合型人才。”重庆三磊玻纤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展宏纬在谈到童伟明时,语气中满是赞许。他特别提到,在童伟明负责的拉丝车间,全年生产计划完成率始终稳定在99%以上。这背后是他近乎偏执的细节把控,他要求每个环节都像钟表一样精准。
手持测温仪,穿梭在252台炉位间,工装后背浸出深色汗渍,这是童伟明二十年来的“必修课”。
童伟明不仅技术非常精湛,而且丝毫没有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员工,是工友们眼中的“活图纸”“活标准”。他深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因此始终将人才教育培训作为工作的重点。
在日常工作中,童伟明将自己积累的各项管理经验与产品质量控制经验倾囊相授,在各个工序培养业务能手。车间专业方面技术人员比例从企业成立之初的10%提高到40%,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任务紧张时,童伟明总是冲在最前面,平均每天加班4个多小时,有时甚至工作到凌晨一两点钟。他注重人岗适配,将培养的各类技术骨干分配到相应的关键岗位上,让每个员工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在他的带领下,拉丝车间每年都被集团评选为“优秀班组”,2019年被重庆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2023年,车间班长郑坤禄获得“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此外,童伟明始终将安全廉洁放在首位。他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通过班前会和生产调度会对员工做集中安全业务学习,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从企业成立至今,拉丝车间未发生过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他严格执行公司管理制度和劳动纪律,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员工,从未出现任何违规违纪行为。
“找童主任谈心?他办公室的门永远开着!”拉丝车间工艺员易永明笑着和记者说,“他管理能力强,安排生产任务很合理,遇上问题找他沟通,他都会认真倾听大家的意见,而且奖惩透明,不偏心,团队凝聚力、战斗力强,大家都愿意跟随这样的领导。”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