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能结构得到调整,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为监测重点行业的产能利用状况,国家统计局于2017年四季度开始公布工业产能利用率。产能利用率数据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经济景气程度,对形势判断、政策制定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产能利用率是指实际产出与生产能力的比值。其中,企业的实际产出是指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产量或产值;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指在报告期内,在劳动力、原材料、燃料、运输等保证供给的情况下,生产设备(机械)保持正常运行,企业可能实现的、并能长期维持的产品产出。产能利用率计算公式为:
实际产出和生产能力既可以是价值量指标也可以是物量指标,计算时分子分母保持一致即可。我国采用价值量指标。
产能利用率指标能够使用统计调查法直接测算,也能够使用成本函数法、峰值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间接测算。统计调查法反映的是工程性质的产能概念,数据直观、可比、连续,结果较为可靠,因此在实践中被普遍的使用。统计调查法产能利用率直接从工业公司端获取,在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方面均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世界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家和经济体,均由政府机构组织实施,用该方法测算产能利用率并定期公布。产能利用率是反映市场供需状况和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从理论内涵上来讲,产能利用率在宏观经济学意义上对应着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比率,在微观企业决策层面则是最优化选择的结果。
我国国家统计局也采取直接的统计调查法测算工业产能利用率数据,对工业公司进行抽样调查,并推算总体,测算全国工业和主要行业产能利用率。
在抽样中,对于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采取全部抽取,规模以上小微企业采取分层抽取的方式,一共抽取10多万家公司进行调查。调查的所有样本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0%以上。
该调查每季度实施一次。调查中,收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态、产能利用率、总产值、产能利用率较上季度提高和下降的原因等资料。
汇总测算时,首先根据产能利用率公式推算每个调查企业的生产能力,即生产能力=实际产出/产能利用率。其中实际产出为该企业在报告期内的产值,产能利用率为该企业填写的产能利用率数据。在得到每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后,结合产值数据(即实际产出)、权重(在抽样时赋予企业),可汇总得出全国以及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数据。
时期的产能利用率。我国所使用的产出数据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报告期填报的工业总产值的数值,因此根据该式算出的生产能力也是企业生产能力的价值量。
此外,国家统计局每年还单独进行主要产品生产能力调查,统计的品种在40个左右。
2017年四季度开始,国家统计局定期公布工业产能利用率数据,包括全国工业、三大门类以及主要工业行业的季度数据,数据未经季节调整。同时公布了2006年有调查以来的年度产能利用率历史数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淘汰落后产能、去过剩产能等措施切实改善了工业产能利用状况,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从2015年的74.3%、2016年的73.3%的低位提高至2017年的77.0%,2018年和2019年产能利用率也保持在合理水平(图1)。产能利用率的回升反映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减少,产能过剩行业市场加速出清,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
从所发布的季度数据看,2017年一季度至2019年四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总体平稳。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一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降至67.3%的低位,而随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工业企业逐步复工复产,工业产能利用率于二季度显著回升至74.4%,三季度、四季度进一步回升至76.7%、78.0%的较高水平,呈现逐季回升态势,反映了企业复工复产成效和产能利用状况的改善。
在研究我国的产能利用率调查方法时,参考和借鉴了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如调查频率采用季度,抽样指标采用产值,应用抽样法和大中型企业全面调查的组合确定调查范围,测算总体水平采用加权计算法等,符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产能利用率定义,也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产能利用率调查方法较为接近。数据从方法上具有完备的理论基础。我国产能利用率统计的特色是使用了多层次抽样的方法,从而能够同时计算全国、分行业、分地区的产能利用率。使用工业总产值数据作为辅助变量,既有利于对公司进行更好的分层,又有助于改进估计的精度。使用迭代方法,对多层次总体的抽样样本量进行计算,可使样本在行业、地区方面的边际分布与总体分布一致。通过抽样设计、样本管理、数据资料管理等模块,利用计算机编程方法,可以按照定期连续抽样满足对于样本连续性和可比性的要求,按年进行样本轮换,对抽样误差进行计算,对抽样和非抽样误差采取多方面措施予以控制,最终实现产能利用率的准确计算。
在数据表现上,行业产能利用率经常出现与经济周期较为一致的短期波动,原因是生产计划的调整往往非常频繁,而产能的调整则相对迟缓。一般来说,过高的产能利用率预示着产能存在缺口,有通货膨胀的风险,需加大投资力度,而过低的产能利用率则预示着产能过剩或产能结构不合理。产能利用率数据合理区间水平受发展阶段、行业结构等多重因素影响。以美国产能利用率数据为例,美国学者曾根据美国1967—1995年的产能利用率和通货膨胀率变化关系的经验数据归纳得出,78%~82%是当时美国工业的长期均衡产能利用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产能利用率水平发生了变化。美国1967—2007年产能利用率的长期均值为81.4%,而2008—2021年产能利用率均值为76.1%,低于之前的均值水平5.3个百分点,并且在2008—2021年的56个季度中产能利用率从未达到过81.4%的水平。我国2006—2022年的产能利用率15年平均值为77.0%。
判断产能利用率的高低,除了与长期均衡值或平均值相比,还应注意:第一,分季度的产能利用率具有季节性,我国由于春节因素一般呈现一季度偏低,四季度偏高的特点;第二,不同行业因生产特点不同,产能利用率的平均水平也不同,如连续生产的工业行业和订单生产的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的取值区间一般有所差别,因此不宜将不同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进行直接对比;第三,产能利用率高低与当地的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有关,因此将不同国家的产能利用率高低进行对比时,推断结论应该谨慎。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能结构得到调整,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为监测重点行业的产能利用状况,国家统计局于2017年四季度开始公布工业产能利用率。产能利用率数据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经济景气程度,对形势判断、政策制定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产能利用率是指实际产出与生产能力的比值。其中,企业的实际产出是指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产量或产值;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指在报告期内,在劳动力、原材料、燃料、运输等保证供给的情况下,生产设备(机械)保持正常运行,企业可能实现的、并能长期维持的产品产出。产能利用率计算公式为:
实际产出和生产能力既可以是价值量指标也可以是物量指标,计算时分子分母保持一致即可。我国采用价值量指标。
产能利用率指标可以采用统计调查法直接测算,也可以采用成本函数法、峰值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间接测算。统计调查法反映的是工程性质的产能概念,数据直观、可比、连续,结果较为可靠,因此在实践中被广泛使用。统计调查法产能利用率直接从工业企业端获取,在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方面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家和经济体,均由政府机构组织实施,用该方法测算产能利用率并定期公布。产能利用率是反映市场供需状况和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从理论内涵上来讲,产能利用率在宏观经济学意义上对应着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比率,在微观企业决策层面则是最优化选择的结果。
我国国家统计局也采用直接的统计调查法测算工业产能利用率数据,对工业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并推算总体,测算全国工业和主要行业产能利用率。
在抽样中,对于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采取全部抽取,规模以上小微企业采取分层抽取的方式,一共抽取10多万家企业做出详细的调查。调查的所有样本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0%以上。
该调查每季度实施一次。调查中,收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态、产能利用率、总产值、产能利用率较上季度提高和下降的原因等资料。
汇总测算时,首先是根据产能利用率公式推算每个调查企业的生产能力,即生产能力=实际产出/产能利用率。其中实际产出为该企业在报告期内的产值,产能利用率为该企业填写的产能利用率数据。在得到每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后,结合产值数据(即实际产出)、权重(在抽样时赋予企业),可汇总得出全国以及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数据。
时期的产能利用率。我国所使用的产出数据是规模以上工业公司报告期填报的工业总产值的数值,因此根据该式算出的生产能力也是企业生产能力的价值量。
此外,国家统计局每年还单独进行基本的产品生产能力调查,统计的品种在40个左右。
2017年四季度开始,国家统计局定期公布工业产能利用率数据,包括全国工业、三大门类以及主要工业行业的季度数据,数据未经季节调整。同时公布了2006年有调查以来的年度产能利用率历史数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淘汰落后产能、去过剩产能等措施切实改善了工业产能利用状况,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从2015年的74.3%、2016年的73.3%的低位提高至2017年的77.0%,2018年和2019年产能利用率也保持在合理水平(图1)。产能利用率的回升反映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动,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减少,产能过剩行业市场加速出清,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
从所发布的季度数据看,2017年一季度至2019年四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总体平稳。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一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降至67.3%的低位,而随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工业公司逐步复工复产,工业产能利用率于二季度显著回升至74.4%,三季度、四季度进一步回升至76.7%、78.0%的较高水平,呈现逐季回升态势,反映了企业复工复产成效和产能利用状况的改善。
在研究我国的产能利用率调查方法时,参考和借鉴了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如调查频率采用季度,抽样指标采用产值,应用抽样法和大中型企业全面调查的组合确定调查范围,测算总体水平采用加权计算法等,符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产能利用率定义,也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产能利用率调查方法较为接近。数据从方法上具有完备的理论基础。我国产能利用率统计的特色是使用了多层次抽样的方法,从而能够同时计算全国、分行业、分地区的产能利用率。使用工业总产值数据作为辅助变量,既有利于对公司进行更好的分层,又有助于改进估计的精度。使用迭代方法,对多层次总体的抽样样本量进行计算,可使样本在行业、地区方面的边际分布与总体分布一致。通过抽样设计、样本管理、数据资料管理等模块,利用计算机编程方法,可根据定期连续抽样满足对于样本连续性和可比性的要求,按年进行样本轮换,对抽样误差进行计算,对抽样和非抽样误差采取多方面措施予以控制,最终实现产能利用率的准确计算。
在数据表现上,行业产能利用率常常会出现与经济周期较为一致的短期波动,原因是生产计划的调整往往非常频繁,而产能的调整则相对迟缓。一般来说,过高的产能利用率预示着产能存在缺口,有通货膨胀的风险,需加大投资力度,而过低的产能利用率则预示着产能过剩或产能结构不合理。产能利用率数据合理区间水平受发展阶段、行业结构等多重因素影响。以美国产能利用率数据为例,美国学者曾根据美国1967—1995年的产能利用率和通货膨胀率变化关系的经验数据归纳得出,78%~82%是当时美国工业的长期均衡产能利用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产能利用率水平发生了变化。美国1967—2007年产能利用率的长期均值为81.4%,而2008—2021年产能利用率均值为76.1%,低于之前的均值水平5.3个百分点,并且在2008—2021年的56个季度中产能利用率从未达到过81.4%的水平。我国2006—2022年的产能利用率15年平均值为77.0%。
判断产能利用率的高低,除了与长期均衡值或平均值相比,还应注意:第一,分季度的产能利用率具有季节性,我国由于春节因素一般呈现一季度偏低,四季度偏高的特点;第二,不一样的行业因生产特点不同,产能利用率的中等水准也不同,如连续生产的工业行业和订单生产的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的取值区间一般有所差别,因此不宜将不一样的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进行直接对比;第三,产能利用率高低与当地的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有关,因此将不同国家的产能利用率高低作对比时,推断结论应该谨慎。